编者按: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扎实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时期,武昌理工学院组织党员干部赴遵义开展主题教育培训,以实地研学汲取红色力量,以历史启迪深化纪律意识。学员们通过专题授课、情景体验、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刻感悟遵义会议精神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深刻联系,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强化了使命担当。
本期摘编部分学员的心得体会,展现他们在革命圣地的思想淬炼与实践思考。这些文字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领悟,也有结合岗位实际的务实谋划,体现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鲜明导向。希望全校党员干部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将遵义之行的收获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以更严实的作风、更昂扬的姿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校党委书记高建勋同志:此次遵义学习研修,红色基因浸润心田,我深感使命在心、重任在肩,要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务实重行。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从遵义会议的历史启示中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恪守角色本位,更加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苟坝会议彰显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而且是完善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里程碑。我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当好党委班子“班长”,不当“家长”,营造民主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党委成员的创造力。三要立足时代方位,更加践行使命担当。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历时36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天渠”,靠的就是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和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我要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实效,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林娟同志:通过现场教学重温了遵义会议这段历史,不仅直观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在绝境中开辟新路的智慧和勇气,更加深刻领悟了“党的领导核心”“自我革命”“实事求是”等原则的历史必然性,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建设教育强国征程中,武昌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具有大学素质教育鲜明特色的民办高校,要以遵义会议精神为指引,将历史经验转化为治校实践,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凝聚师生共识,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胡瑞年同志:此次遵义之行,让我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遵义会议精神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体悟。在娄山关感受革命艰辛,在遵义会议会址触摸历史温度,愈发明白:作风建设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作为学院党总支书记,我将把培训所得转化为工作实效:一是以“严”的作风抓班子带队伍,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二是以“实”的举措促党建融业务,将大别山精神等融入专业课程思政;三是以“干”的劲头解师生难题,聚焦实验室建设、就业帮扶等痛点,用实干践行“追求卓越、走向成功”的校训精神,让作风建设成果惠及师生。
校团委书记杨瑞同志:经过4天3夜的遵义研修班学习,了解了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在我党生死存亡之际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才能在遵义会议一系列改革转折后获得巨大成功,也证实了遵义会议红色革命精神:坚定信念,勇于斗争,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真正含义。作为校团委书记,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决落实党委下发的工作任务,求实创新;其次要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学校建设成为一流民办高校发挥团口最大的积极作用。
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刘明杨同志:参加此次遵义主题教育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遵义会议会址现场教学中,我感受到“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精神内核与中央八项规定“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一脉相承。娄山关战斗遗址的陡峭山道,让我直观认识到“长征路”需要过硬的纪律作风护航。与“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的交流中,切身感受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担当责任和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意识。
作为高校宣传工作者,我将从遵义精神中汲取力量,以“三个强化”推动宣传工作守正创新: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把牢宣传“方向盘”。深入挖掘遵义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内涵,在校园媒体中旗帜鲜明传播党的声音,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学风建设等专题宣传,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二是强化作风践行,锤炼宣传“脚力”。发扬调查研究传统,多走进各二级学院、实验室、宿舍、食堂等一线捕捉鲜活素材,用“师生视角”讲好校园故事,避免“坐在办公室搞策划”,让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三是强化创新表达,提升传播“感染力”。借鉴遵义情景教学形式,运用短视频、VR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党史课堂,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肖峰同志:7月28日至8月2日,我参加了校党委组织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研修班”,我们全体学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贵州遵义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感受了当时极为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体会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爱国情怀,感悟了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幸福来之不易。
追忆历史,展望未来,不忘过去,不畏将来。坚持党的领导,拥护党的纲领,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此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激发了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加倍努力工作,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作为一名高校基层管理干部,更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要从本职工作做起,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敬业奉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多做贡献,这样才能告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长眠在地下的革命先烈。
实验教学中心孙庭艳同志:遵义之行,是一堂深刻的“初心课”。参观遵义会议会址,驻足娄山关战斗遗址,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在绝境中坚守信仰、于危难中开辟新路的魄力。培训中“实事求是”的精神解读,与现场所见的历史抉择相互印证——正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这种精神启示我:面对复杂任务要像遵义会议那样精准研判,遭遇挫折要学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韧劲。今后,我会把“问题导向”融入日常,遇难题不回避,学先辈“在斗争中开新局”,以务实行动践行初心。
影视传媒学院教师张静同志:作为一名教师,参加校党委组织的暑期实践学习班,观黄大发渠后深受震撼,更深刻理解了“教育如引水”的深刻内涵。黄大发带领群众绝壁凿渠的壮举,让我想到教育同样需要“愚公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耐心,为学生开凿通往未来的知识之渠。
感悟有三:教育是润物无声的“引水工程”。正如大发渠滋养万亩良田,教师的职责是引知识之泉浸润学生心田,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身教重于言传。黄大发用行动诠释担当,教师更应以身作则,用敬业与热诚感染学生,培养他们迎难而上的品格。 创新方法才能突破“教育天堑”。当年黄大发因地制宜设计渠线,启示我们面对教学难题(如学生差异、课堂效率)要因材施教、创新方法
践行思路:教学中融入“大发渠精神”案例,引导学生领悟坚持与责任;针对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如分层作业、项目式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接上知识的活水”;带头参与教育帮扶,像修渠人一样为教育均衡贡献力量。教育如渠,师者如匠。愿以黄大发的韧劲,在三尺讲台开凿育人之渠。
影视传媒学院张继忠同志:遵义红色研修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源于坚定信念与群众拥护。现场教学中,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恰是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
作为一名素质导师,我将把遵义精神践行于今后的工作当中:一是把红色故事融入思政教育,用“遵义精神”筑牢学生理想之基;二是借鉴革命时期群众工作方法,深入宿舍、班级倾听学生心声,做他们的“贴心人”;三是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传承奋斗精神,让红色基因转化为成长动力。
健康与护理学院陈云利同志:近日赴遵义参观学习,踏访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触摸历史的温度,仿佛看见当年烛火下的彻夜长谈,正是这场伟大转折,为中国革命点亮前路。娄山关的雄关漫道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阔犹在眼前,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呐喊似在耳畔。是革命前辈们的前仆后继、红军烈士的英勇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安宁生活。
红色土地的每一寸印记,都在诉说着信仰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素质导师,我将把这份感动化为育人动力,引导学生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人工智能学院刘龙辉同志:7 月 28 日至 8 月 2 日,在遵义的培训与现场教学,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的思想。遵义是革命圣地,在这里,我深切感受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远意义和时代价值。
作为人工智能学院教工一支部书记和大数据系系主任,我明白肩上责任重大。在支部工作中,我将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大数据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秉持务实、严谨的态度,杜绝形式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我会把遵义之行的感悟转化为行动,带领支部党员和全系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为学院发展和学生成长贡献力量。